淺談 RWD 單位 vh, vw
¶給平面設計師的: 淺談 RWD 單位 vh, vw

精準的給予畫面定義,收斂前端工程師猜想設計師的設計邏輯,盡可能的讓結果成為一個,而設計師也可以得到自己理想中的成品。
讓我們來看看 vw 和 vh 怎麼使用,又有什麼地方會造成溝通上的問吧!
¶設計師會這麼想
這個區塊「滿版」
- 捲動時,剛好就是下一個區塊的開頭
- 無法捲動
設計師沒說的話: 「不管在什麼尺寸下都要滿版,不超過也不會不足」
¶vw, vh 定義

「手機的 1vw 」≠「 桌機的 1vw 」≠「 筆電的 1vw 」
vh: 可視區 (viewport) 的高度 (px) ,除以 100 ,等於 1vh
vw: 可視區 (viewport) 的寬度 (px) ,除以 100 ,等於 1vw
¶實驗
這是個可以抓到目前使用裝置解析度的程式
內容有將 vh 和 vw 視覺化顯示在畫面上。
- 右上角是
1vh的高度 - 右下角是
1vw的寬度
可以試著用不同型號的裝置來開這個頁面看看。
就可以發現它是會變動的大小。
¶設計師怎麼用?
預防上面寫得不清楚(或上沒看,直接跳過)。
先知道「上述的運算方式算出來,是一個 px 值」
在出設計尺寸圖時,最後必須量出元素尺寸
才有辦法給工程師這樣的生物理解畫面。
¶第一種情境,設計師使用距離尺寸
假設
環境寬度尺寸: 桌機版1920px,手機版667px。
元素寬度尺寸: 桌機版50px,手機版18px。
通常工程師看見這種情況會有兩種做法
這正是寫文章的目的,避免一個以上的方法!!!
距離尺寸: cm, in, px, pt…
¶第一種: 設定斷點
- 解析度
668px以上使用50px - 解析度
667px以下使用18px。
¶第二種: 設定比例
試看看「環境尺寸」 ÷ 「目標尺寸」
在「桌機」和「手機」的情境下,算出來的數字是不是很接近!!!
1920÷50 ≒ 667÷18 ?? |
發現它們的誤差不大,就可以使用 vw 。(運氣好)
運氣好的工程師會設定 37vw 。
岐見之處
使用上述的第二個方法後,可以在尺寸圖上標示37vw。
就可以在任意解析度維持著「此距離佔整個畫面的這個比例關係」
設計師看見成果,會抱怨的點在於,螢幕寬度解析度: 1920-1 ~ 667+1 之間,比例不太對。
是工程師自己腦補、亂猜的結果
¶第二種情境,設計師使用比例尺寸
假設
有個寬度方向的比例: 桌機版和手機版都佔整版面寬度 20%。
工程師看見這樣的標示,就簡單多了,它就是20vw。
岐見之處
但是!!!設計師若在設計圖稿上使用大量的比例標示,都會與其它的比例混在一起。1:0.2, 1:0.5, 1:5,各個比例的基準大小,也就是那個1,是必須要清楚表示的。
最後工程師就又自己猜想「這個1應該是它吧?但是旁邊這個1又是誰的1呢?」。工程師又自己腦補、亂猜了。
¶設計師反映
「寫得太複雜!!不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