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為你搭建舞台的人
簽書會那一天的分享,這是講稿小抄
¶珍惜為你搭建舞台的人
有一次與和我爸在聊他工作上的經驗,他提到
「工作到後來,從工廠操車到業務辦公室的事,包含美工、會計、業務,都會做。幾乎製造電腦紙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了解,在面對客戶的客訴也比較可以提供專業又合理的解釋。」
這時,在我心中浮現了一句話「十年之後,成為大師」
成為我對職涯的規劃有了一個長遠目標。
第一份工作時,我也曾問過資深工程師同事「我們十年之後,有可能成為大師嗎?」
同事說
「怎麼可能?大師就是做別人不會去做的事,我們現在在這玩,會成為大師嗎?大師會花時間來玩嗎?」
「十年之後,變成高手,倒是必然,變成大師則不一定」
漸漸的,我就尋找著怎麼成為大師
任何一個領域專精十年,也許可以成為大師。
若可以「學以致用」那麼達成目標應該會更有效率。
後來在社群漸漸覺得,成為高手的人很多,但是成為大師…
「要站上舞台的高手,才是大師。」
也許,在各位學員們的眼裡,我已經達成了我的目標了,是因為我站在好想的舞台,你們還在台下,才有這種感覺。
對我來說,我自己離這個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當初 2017 來學員,也只是想說要來轉職而已,學一年就要去找工作了,就在我找工作之前,就變成 mentor 變成了接案仔。當學員的那一年,還去了兩趟澳洲,買了一台 12 吋的 Macbook。
從來沒想過我的職涯發展,會從 web camp 學員到 web camp mentor,成為 mentor 之後,途中也是歷經了許多調適,將 training camp 當作 side project,遇到問題修正而已。
漸漸擁有了對 training 工程師有了一點小心得,參加鐵人 30 寫了「完美 Camp 進化論」,並且得到出版社的青睞找來出書。
除了自己本來就該做好自己份內的努力之外,很幸運的塔上了好想工作室的舞台,延伸到了鐵人 30,再延伸到了博碩出版社,才有今天的這本書。
在這個過程,我覺得反而讓我覺得重要的事情,是「珍惜為你搭建舞台的每個人」。
對學員來說,好想工作室本身就是一個擁有台階與舞台的地方,也擁有著通往別的舞台的管道,更應該好好的透過這個舞台放大自己的努力。
¶以同事的標準 training
從我當 mentor 到今天,Howard 只跟我說過一句 mentor 該做什麼
「就是坐在那裡,用眼神就可以給學員壓力」
其它的,我幾乎做我想做的事而已,而這就是搭建舞台。
在大武街的時候,還是會和學員一起合作案子。所以透過和學員合作,了解了學員的不足也看看自己有哪方面可以給予,來調整 training 的方式。
過往七年來寫 C++ 的生涯中,靠著自己尋找社群、創造社群,找書看書的過程,一步步的學習寫程式的道路。
很幸運的,這條路上總是可以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雖然辛苦但可以效率學習。
而這也成為了調整 training 的養份,回想自己過往的學習困境,對應的成長方向,再給予學員相對應的問題與適合的方向。
所以現在大家學習的過程不外乎就是
- 尋找教材
- 盡量完整的看完所有的語法
- 困難的部份,靠讀書會討論加速理解
- 練習實作
- 寫筆記 → 成為複習用的教材
提外話講一下,好想的 code review 其實由在我當 mentor 之前就存在,只是方式不太一樣。
有歷經過 Howard 幫你 code reivew 過的人就知道。只是那時是選修,並不是必修。
有需要可以找人幫你 code review,只是我的做法是逐行看 code 並不是掃視,所以看一次 code 都很久。
一開始只是 camp 的「選民服務」,後來慢慢的形成一種必要的過程。
¶好想 2.0 初衷: 從 1 到 100
我不知道什麼是創業,我也不知道要怎麼樣做一個吸引人的夢想。
但我認為創業的過程中,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公司安然的渡過每一個成長階段,讓每一個部份成為文化與機制。
當初在好想要從大武街搬來文創園區的時候,Howard 有問我和當時另一個 mentor 一句話。
「創業最困難的部份就是從 0 到 1,好想工作室,已經走過來了,接下來三到五年,我們要一起從 1 走到 100 嗎?」
我知道我並不是一個創業的人,不適合做夢之後,等待著別人來完成這些夢想。
但我適合扮演好的角色是撐起別人夢想的人。
我也想珍惜這個搭起舞台的人,所以我選擇與好想一起從 1 走到 100 的道路。
我能做的就是將 web camp 從 1 弄到 100。
web camp 在好想 2.0 的轉變都寫在鐵人的《完美 camp 進化論》裡面。主要的改變不是 training 的方法,而是面試的方法。
¶前端如何 training ?如何學習?
前端是一個很特別的領域,設計師可以進來,工程師也可以進來,大家都為了彌補彼此的不足而努力著。
認為對方會,而自己不會的那一塊特別難學,特別有神秘的阻力讓自己學不會。